今天简单地谈谈财政公文写作。因自身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常言说的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公文不好写,更不好讲。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与公文打了十年的交道,既忙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十年的办文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简单作以整理,与大家共同探讨。( @5 b. l' y8 T& H6 @$ n% `
' ]. W6 G1 x4 a J 今天谈财政公文,并不是具体谈公文写作格式,关于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财政部编写了一套《机关公文处理手册》,专家学者们写的《机关公文写作》就更多了,大家可以参考。我这里重点想从自己这些年的工作体会出发,谈谈如何写好财政公文。在此,我借用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军同志的观点,讲四个问题,概括为十六个字:一字千金、两种功夫、三个过程、四项注意。
0 S% X$ I! N( U7 p/ y) L$ ]9 E; l' S- Z, l
一、一字千金; G+ P6 i5 @+ h/ h" U
! g. n0 M: H' _3 `1 i. v
财政既是经济范畴,又是政治范畴,事关治国安邦,强国富民,而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主要载体就是财政公文。对于财政公文的重要性有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字千金。财政部门执行政策,掌管资金,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看公文、写公文、改公文、报公文、催公文、查公文、执行公文、监督公文的落实。投身到财政机关,就必然与公文结下不解之缘。我国古代有句话说:“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就是讲官员笔下公文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能“上马杀强胡,下马草军书”,这样的人到哪都受欢迎。如果说一件事到了你的手里,你办也办不明白,说也说不清楚,写也写不利索,那肯定做不好工作。相反,如果你能说会道,能写会算,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公文语言,简明扼要地将自己经手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事项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能很好地运用公文把上级的政策、领导的意图、工作的部署等准确、迅速的传达贯彻下去,肯定会崭露头角,成为业务骨干。
% w; _, I, T# l1 G
3 P. p3 J8 ]/ t6 `0 U7 y( r3 r另外,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领导觉得谁用着顺手就老用谁,在公文写作上更是如此。有人觉得自己很能写、很会写,所谓“天下文章在我吾疆,吾疆文章在吾乡,吾疆文章数吾弟,吾弟跟我学文章。”自己的文章写的最好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就是和领导的要求不对路子。这里面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不过,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公文本身有其特定风格和要求,擅长写其他文体文章,不一定能写好公文;二是学问和思想不能划等号,有书本知识不一定有政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我初到财政局办公室工作时,有次晚上加班加点费好大劲为市政府领导写了篇讲话稿,材料也改了好几遍,自己感觉差不多成了,可领导老觉得不对劲,就是不满意。后来领导谈了几点意见,我改过之后再送领导看,领导还是没看上。第二天就要在会上讲了,讲话稿出不来,怎么办呢?最后领导说,你把某某同志请来,让他改。结果,这位同志把稿子的标题改了改,又调了一下结构和顺序,蛮有把握地说:“可以了。”再次交给领导,领导看完后,就说了一句话:“改得好呀! ”对这件事那时我还不理解,以为也不过如此。现在想来,那改动的廖廖几笔,是靠多少年的努力,靠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一种信誉、品牌,平凡简洁的改动中确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为什么大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找你最信任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不好说的话要找你最好的朋友说呢?这是一个道理,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来之不易,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 N; W+ P3 u' S- I4 O" j$ X" [* c
/ l# c( N2 L* p& ^$ s6 {; h" l7 h# Q- { 二、两种功夫
- |8 X7 j. B4 C
9 v! Z ~8 m# Y" a. S& k2 J要写好公文,必须具备文字功夫和非文字功夫。" ]2 G. b: p$ \2 [
* f" v6 n2 P2 L9 s& _' r; v3 x5 ]
(一) 文字功夫。公文是语言的艺术。公文质量的好坏,
, _4 l+ b6 n( k9 A9 i$ c9 k* Y0 _: }4 T9 n* b& I4 Q N; b% v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文者文字功夫的高低。因此,要办好公文一定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当然,公文语言和我们平常所说其他文体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原则上公文不能抒情,不能用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来写公文,公文是公事公办,拉下脸说话,照章办事,必然严谨、规范。写公文还要注意受文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西北黄土高原上吼的秦腔和皖鄂赣等省流行的黄梅戏各具特色,各有其用,颠倒过来恐怕就不行。3 Z: n6 i! v& J
- x s) a `. R- A9 R& R文字功夫深不见底,奥妙无穷。曾经有一位同志这样对我说:“写文字材料还不容易,字典里就那么多字,来回排列组合而已。”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可能这位同志数学的太好了,排列组合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信手掂来就能挥笔立就,反正我是没有玩这种排列组合的本事。我们都知道“推”、“敲”的典故。天赋异禀的文学大师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常人要学好文字功夫,那自然更难。毛泽东同志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7 n/ w- y' N) A& l: _
9 [ G1 s/ j# _2 u我们在写公文时,一定要学习新闻联播中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它讲基因、讲激光、讲量子科学,都力求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让人们听了看了以后就能明白理解。办理公文要了解受文对象,要让人家拿到手里能看明白,理解清楚,不要引起歧义,更不要引起误会。说到这里,我讲一个故事:一对60岁的夫妇庆祝结婚40周年。在庆祝典礼上,出现了一位仙女。仙女说:“这些年来,你们一直是这么恩爱的一对夫妻,所以,我要让你们俩每人实现一个愿望。”妻子马上说:“我想周游世界。”仙女把魔杖晃一晃,噗的一声,机票已在手中。接着轮到丈夫,他停了片刻,不好意思地说:“嗯,我想要一个比我小30岁的妻子。”仙女又拿起魔杖,噗的一声,丈夫变成了90岁的老翁。这就是语言表达不清,让仙女有了巧妙处理的空间。
/ b9 D& b/ ? W N, I" L9 E6 n- B- v1 g* N$ e$ H: w
(二) 非文字功夫。文字功夫再好,也不一定能办好公文,
. k3 I" d6 f' j, p; Q9 d9 O$ n0 v K l- [
办好公文还需要同时具备非文字功夫。 " q- J9 o: C( C; ]' j: A! ]" Q
& e4 S' G1 a, M" a 第一,要透彻了解公文所表达的事物,有系统的认识。文以载物,如若对所反映的事物没有透彻的了解,知之甚少,所写的文章肯定是言之无物,必然行而不远。以其昏昏,就难以使人昭昭,那自然也办不好事。! z' Y% z G, O/ M9 Y1 ~
6 H* I1 y4 y% I& e- x5 t# S
第二,要搞清楚受文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g9 P: r( ? p, u8 W
; s8 R* {$ z: i
发文一定要看受文对象,不能生搬书本认死理。比如说会议通知,这是最简单的公文了,就一定要写明会议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议程安排、会议主题等,能考虑进去的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千万不能假设自己懂的人人都能懂,否则,有可能会议已经开始了,领导都坐在台上讲了,本文由老秘网推荐,下面的人还有一半没到呢!主办者还得到处跑着去找人,这不是等于给自己找麻烦吗?
7 k2 M' F, a4 L' l ?7 R8 B- m- w8 d. y
非文字功夫还要求有较高的公文处理效率。一些重要的公文,涉及面广,但又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来,这时,拟稿人就面临很大的考验。这种功夫,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并加以研究总结才能学会。处理公文时,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 Y" e6 o0 P1 M
- f( x' N' b# t. u. x# s
写公文还要遵循礼貌原则,注意行文语气,对上谦恭,对下得体。说到行文语气,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当年跟朱元璋一起讨饭的穷哥们在朱做了皇帝后去找他,说起了当年的一件事:“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觉得很有意思,就给他封了个官。另一位穷哥们知道了,也去和朱元璋说这件事情:“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给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上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也泼在泥土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卡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一起带到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还没听完,就非常生气的下令把这穷哥们杀了。可见,不遵循礼貌原则,不注意说话语气有时也会出人命。
. D. \1 h+ O. b/ j p/ M( n+ Z. M7 Y, V& s, u% v, V* M' f
第三,要遵循办文程序,不能想当然。比如我们向上申报项目,我们从开始写报告时就要想到,对于这个项目,上级部门会不会批?上级部门将有何指示?项目申报成功我们财政部门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如何注意协调配合等等许多问题。这就要严格遵循程序,不能想当然,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不然,就办不好公文。
% N" F9 G4 a; |& O5 s6 E2 X9 X! ~* Q+ u
第四,要注意办文中的利益协调,统筹兼顾。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办文过程,往往是思想对冲、关系交织、利益协调的过程,需要统筹兼顾。人与人之间、科与科之间、局与局之间,有时就因几个非原则性的修改僵持不下,以致耽误了事情或造成了失误,这是要不得的。
: m! R2 c4 `; \1 {# L
: Q( e7 _4 M, C7 ^三、三个过程* R9 h2 }2 t9 B$ j6 s5 E* U
5 T# C4 y* S; Q& U* V. U4 D! p
写好公文要经过一番磨练,需要三个过程:+ P" B |( L! U! s$ l# v
6 p- @- E7 @2 r7 u- E第一个过程,是堆积木式的公文写作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孩子堆积木差不多,东拼西凑。想要写出自己的语言,但又没有词,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把文字玩得滴溜转,必然经历堆积木式的初级写作过程。这一阶段写出的公文,有套话,没活力,观点不突出,抓不住实质和要害,甚至自相矛盾。这一阶段来不得半点的偷懒,要下苦功夫,老老实实,不偷工减料,不投机取巧。文章是改出来的,自己改,同事改,领导改,改一次就是一次的效果。我想说的一点是,领导改你的文章,是对你负责,是对你的帮助,不要怕领导改,就怕你不研究领导为什么改。
9 \: Q6 K) p6 [2 z4 r7 v+ R
) {2 I6 m* M/ o" p。
# c8 U, S3 E J9 S! P) i
+ m7 \+ P8 Z2 G* m8 U6 ? 我的体会谈完了,谢谢大家。
9 E$ h/ C3 J! }$ T. |2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