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本身是个成熟之场,既有完善的构成机制,也有成熟的运行规则。对场内人而言,成熟是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你是否成熟,成熟到了什么地步,别人心里绝对有数。 ; m! K, I* E+ a+ a0 }; s/ ] Z
( ^9 `0 l, E7 P _; N$ x5 {" k
在我看来,仕途的成熟似应有这样几个要点: $ o# F8 _+ g5 q) h( d * H: P1 U: N) R# }( ~5 D 首先,得有些智慧。无论大小,多少得有一点儿。这里专提智慧,不讲聪明,因为智慧离成熟最近,聪明则很难说。无论是小聪明,还是王熙凤那样的太过聪明,都和成熟是两回事。人不一定很智慧,但不能笨,和笨人没法儿计较成熟。当然,智慧不等于成熟,成熟却一定要有智慧垫底。有了智慧,才有悟性,才有可能参透玄机,读懂仕途百态。 # B) y3 V# j; \
8 M4 P! @$ H* J7 I
其次,要具备正常的思维。人的差别很大,思维不正常者绝非个别。比如:有人认死理,有人喜欢跟风,还有人自以为是等等。所谓正常,说的是思维应该科学,符合逻辑;应该独立进行,不受干扰;应该全面缜密,不偏倚,不固执。唐初,李世民制造玄武门事件,杀了太子和齐王,随后,下令赦免所有追随者。但是,各地都以为上面在作秀,仍然全力追捕余党。魏征受命安抚河北时,发现河北方面已抓获两人,正准备押解进京。魏征严令**********,同时,还说了一大段话,阐述了他的思考要点、辨识逻辑以及慎重态度。魏征放人之举,备受好评,对平息骚乱产生了积极影响。 $ R0 h. m3 _1 I& I( K5 @
' d0 v/ r t0 d
再次,要有知错必改的态度。孔子评价颜回时,特别赞赏其“不迁怒,不贰过”。这两条,似可看作成熟的重要指标。人皆有过,闻过则喜很难,但闻过则改却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出现失误后严格自省,不迁怒他人,不推卸责任;同时认真吸取教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这般地坚持下去,不想成熟都难。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最好。他曾下令修葺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提出批评,口气强硬,措词严厉,甚至把李世民比作隋炀帝。李世民毫不计较,真诚批评自己“思之不熟”,并立即中止该建设项目,此后多年,他很少动用民力修宫建殿。 7 ~ V3 F& _& j" i
& J8 O; ?$ \2 S7 }' i: t 再次,要有审慎笃实的行事风格。少说多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孔子曾严厉批判“巧言令色”,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时至今日,此类观点仍有价值,仍是成熟的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喜说厌做,问题还没弄明白,就敢表态,敢下结论。遇有分歧,口水仗没完没了。人如果老是这样,只能离成熟越来越远。真正的成熟,应该坚持审慎价值,看不懂就闭嘴,想好了就去做,构建一种冷静慎重务实的从政格调。 " J" a _! ^4 A4 a* @9 ^
5 B6 c) F0 a e+ \% B+ A 最后,还要有点儿自我调节的功夫。这是真本事,也是最容易露怯的地方。人在仕途,经常要承受荣辱得失,面对进退去留,完全超脱很难。成熟与否,就在于如何处理,能不能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因为事实已不可更改,愤懑无济于事。成熟的态度当然是事前力争,事后放下。不服气就自我调节,把情绪理顺,让心态平和,看看天空,想想未来。走出这样的季节,你可能就成熟了。 2 x6 P" H1 o" f" Y! K# U; M
途本身是个成熟之场,既有完善的构成机制,也有成熟的运行规则。对场内人而言,成熟是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你是否成熟,成熟到了什么地步,别人心里绝对有数。 ' b$ w) F$ Z/ x* Z/ x9 m" \) j1 c6 U5 M; `& ]. Z
5 a+ k' \$ `4 s6 {* r3 X3 s1 D4 k6 I- t6 h: q4 C' D! \" B
在我看来,仕途的成熟似应有这样几个要点: Q4 V5 X6 p% C5 V( N* z( |2 v4 B* B7 j& n! z8 K3 ]& I
% x: V4 n8 X7 K3 u. s+ o4 K' k5 V 首先,得有些智慧。无论大小,多少得有一点儿。这里专提智慧,不讲聪明,因为智慧离成熟最近,聪明则很难说。无论是小聪明,还是王熙凤那样的太过聪明,都和成熟是两回事。人不一定很智慧,但不能笨,和笨人没法儿计较成熟。当然,智慧不等于成熟,成熟却一定要有智慧垫底。有了智慧,才有悟性,才有可能参透玄机,读懂仕途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