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独一无二的音形义的结合体,诗词歌赋的韵律,抑扬顿挫的节奏,还反映在它很多时候都表现出的“万能”,而官话和套话就是最精彩的一笔。
2 W6 |" @0 h% N/ z: g% X; b# e, P: j- A* d9 B: R7 n% \
官话最多的是最无能的官员,也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官员,不作为,不冒尖,不创新,不落后,典型的中庸之道。好事拉不下,坏事找不着,只要学会官话套话就可以,根本不用研究自己的业务范围,研究自己的专业性,何况,中国的官员外行领导内行的太多,几乎百分百。所以导致官员是最没有专业水准的人员,是一块砖,搬到哪里都能用,用不好也用不坏。/ Z/ [0 t1 S+ d) J5 F/ e N
) A- V$ d9 c9 N" H- K u" k# V7 N5 E 外行领导内行,易地做官,是中国官员任免的痈疽。这样的体制最易产生假大空的模式,最易滋生官话和套话的温床。
8 C, A' U% {; z: H& A1 J5 d! v5 ]8 W5 ^4 x% j
讲话首先离不开大政方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密团结在谁的周围,密切注意新动向,研究新问题等等。唱高调,高高在上,拉大旗作虎皮。其次是表态,我们一定坚决拥护,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还公道。表态完毕走人,后面谁做做得什么样,鬼来监督。然后似乎似乎真的行动果决,迅速成立调查组,摸清情况,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大众所想。第三是现在进行时,意即“正在调查取证”、 “目前正在进行中”,然后是我们将密切关注结果,跟踪报道,不仅仅是官员,媒体也推波助澜,最终是没了下文,不了了之。$ G8 |) r/ |# j
" }1 k) q2 i4 N2 u# B 中国的事,只要有官员在场,只要有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场,就会有逐级讲话,渐次废话,就会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会“如雷贯耳”、“高屋建瓴”、“醍醐灌顶”、“指明方向”,就会有“补充几点”、“罗嗦几句”、“强调几个方面”、“注意几个问题”等等,就下来就会有“仔细研究”、“积极落实”这样的屁话,一点味儿都没有。有人更敢于捅词,用什么“最敬爱的”、“英明的”等等忽悠,居心叵测,狼子野心,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昭然若揭。最奇怪的是,很多官员都学会了这一套,也都接受这样的忽悠,其做官智商无与伦比呀。
7 R, Y5 U% i& K: Z% J
官味
8 ^) C' Q; S" U( E- z) ?5 \
中国的仕途会议太多,会议太多就会给很多官员定位成开会专业户,久而久之,便学会了冠冕堂皇的套话来应对,某年春节晚会上有个小品已经抨击了这样的现象,可就是屡教不改。大会,小会,组织生活会,茶话会,讨论会,碰头会,例会,交流会,摸底会,通气会,党政工团会,高层决策会,中层干部会,班子成员会,民主评议会等等,一个人一辈子要参加多少种会议不得而知。还是我的父母比较幸福,他们一辈子只参加过队长选举会,其他的会不屑一顾。有人开会就是睡觉,有人开会就是休息,有人开会就是玩游戏,有人开会就是看小说,有人开会就是聊天,有人开会就是放松自己,有人开会就是点卯。难怪台湾一位教授写的文章的题目就是“开你的大头会”。: j7 h6 ^& } x- k3 i$ E
0 I; `7 ^- W6 `6 [ 开会也就算了,中国的开会是很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5 t e p/ i+ I/ z* E; F7 H+ h
3 s' B; g6 E. s
开会了,就等于通知了,安排了,落实了,完成了,有效果了。上层用开会传达、布置;中层用开会转达、落实;下层用开会实施,汇报数据,上报材料。因此国家统计局就有数字出现,就像当年亩产3万斤的数据。亏得那个小脚老太太的跳着脚说的“亩产三万斤,打死我也不相信”的理性的宣言。$ a6 k2 Y6 ?: l( p. M
, U a, }+ j: v7 `/ l
奉劝那些官员们别再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了,干点正事吧。如果有瘾的话,最好在浪费自己的时光的时候,有点社会公德,别再耗费他人的生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