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t- U6 k+ ]) u5 @/ C) i7 K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N/ o/ y9 u, I! w/ p+ Q6 O5 W0 p
" n9 o1 L0 K2 x 一、写作背景
V& X g; A4 R+ W/ F
3 w& }1 y1 { e 文章的写作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它是在新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关键时刻,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了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适应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而及时发表的一篇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和重要的历史文献。+ g7 B6 X" u- v/ g
从国际背景看,1956年和195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外部和内部原因,但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帝国主义则乘机利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一切显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表明斯大林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拿对付敌人的办法来对待人民是错误的,表明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也是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引以为戒,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N% R. e& U1 s% c. M! `% r
从国内背景看,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1956年8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但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由于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影响,由于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冲击,也由于对于开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没有经验,处理不当,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中共执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少数人闹事,表明人民内部的矛盾开始在紧张起来,开始在发展起来。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不引起我党对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注意,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随之成为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 p0 |4 i6 [" @# c
6 r9 u# b6 W# |6 o( Y& u/ B
二、主要内容 b$ D4 Q' T. D, N+ I" j
. F9 u: k) C8 z 1.文章的立场和目的。文章分析了当时的世情国情社情,“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广大群众一面欢迎新制度,一面又还感到还不大习惯;政府工作人员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对一些具体政策的问题,应当继续考察和探索。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线,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1 N5 ~5 r1 U/ E
2.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文章由矛盾普遍性入手,根据对立统一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进而阐述矛盾的特殊性:一类是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是人民与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工人阶级内部,农民阶级内部,知识分子内部,工农之间,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解决两类矛盾的不同方法以及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关系:敌我矛盾,是用专政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是用民主的方法;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Q: z+ X& Y& i6 Q% f w: b3 D
在进行充分的理论论证后,文章转向实践方面。首先具体阐明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主题: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党际关系问题;科学文化工作问题;外交问题。最后提炼出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六条标准”。
6 W3 e) ?; F! h: c. Y" d4 G, e 3.文章的地位与贡献。首先,文章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如在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繁荣科学文化的方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 N, L( a5 L7 b+ B 4.文章的局限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1 B$ d5 r2 O5 x* {, U3 l% ?' q
5 [0 ` o) B2 o+ q3 K' N2 Y
三、现实启示/ G" g) D- C3 Z5 h5 d4 P# w
* ]6 ?; v: l& i8 w+ a6 w0 j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内容上表现得更加广泛,形式上表现得更加多样,利益矛盾更加凸显,利益矛盾主体呈现多元性特征,矛盾化解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依然是我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篇历史文献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4 |. T( V5 P& G3 ~
1.基本立场:坚持“基本矛盾”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从矛盾关系上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 f( j' v" }4 U) v5 f6 N' a: e7 i
2.坚持“人民内部矛盾主题”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谐社会并非无矛盾,而是一个能够有效疏解人民内部矛盾、有力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构建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 `2 ?2 T. z/ M' I; C! B! ?- a 3.根本途径: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其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全局性课题和基础性工作。坚持人民利益的最高标准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保证;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向和可靠方法。 作者:刘建军 |